媒体报道

提供专业而高效的药品临床研究与开发服务

用科学解锁“云药”密码!她是中医药领域第二位女性院士……

发布日期:2021-12-02 15:54

分享到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记者徐婧

11月18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结果公布,中医药行业再添3位院士。新当选院士朱兆云38年来始终用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探索着民族药的发展路径。


七叶莲,一种云南地区常见的药用植物,因其祛风止痛、活血消肿的功效被广泛应用于跌打损伤的治疗。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白药集团中药研发总监朱兆云最喜欢的一种植物。


“它很不起眼却又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无论环境多么恶劣、土地多么贫瘠,都能够蓬勃生长。这很像中药人的科研精神。”朱兆云说。


38年来,朱兆云如这株朴实无华的植物,扎根在云南的泥土里。她带领团队开展“云药”资源调研,填补了低纬高原地区天然药物、重要天然药物及民族药相关研究空白;她以第一发明人的身份创制研发多种新药,提升了民族药资源研发水平,为无数患者解除病痛;她笔耕不辍主编系列专著,使长期家底不清、无序利用的云南天然药物研发从此有了科学依据;她用科学破解“云药”密码,推动民族药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2021年,继1994年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研究所名誉所长、终身教授胡之璧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后,时隔27年,朱兆云成为中医药领域的第二位女性院士。


微信图片_20211202155558.jpg

攻坚克难 创造科研条件


以第一完成人获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11年度云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云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等奖项……


从朱兆云获得的荣誉不难看出,做科研,是她人生的主线。


而她的科研之路,并非一开始就一帆风顺。


1999年,45岁的朱兆云从云南省医药工业公司管技术的副总经理调任云南省药物研究所担任所长。上任伊始的朱兆云认为“资源是产业发展最根本的物质基础、天然药物资源是发展云南医药产业的切入点”,她想重启“低纬高原地区(云南)天然药物资源野外调查及研究开发”重大项目。


但此时药物所刚从濒临绝境的老科研院所完成改制,既失去了财政供养,又没有新的资金来源,账上的钱连发职工工资都成了问题,而要搞科研项目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困难可想而知。让朱兆云毅然决定上这个项目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对得起“云南省药物研究所”这块牌子,要对得起大自然赐予云南人民的丰富天然药物资源宝库。


云南省药物研究所常务副所长,1999年来到药物所的王京昆在回忆起这个项目的时候,仍然感叹朱兆云的胆识与魄力,因为资源调研这种项目在大多数人看来,是出力不赚钱的事,一般人是不会干的,但朱兆云所想的并不是赚钱,而是为云药事业发展考虑。


为了尽快募集到资金开展科研工作,朱兆云四处奔走。朱兆云的执着让有关部门的领导非常感动,听完她的陈述,领导的眉头舒展开,告诉朱兆云:“你的精神很令人感动,我们会给予支持的!”最后朱兆云得到了100多万元的资金支持,终于把实验室的设备装了起来。


科研条件变好了,这项贯穿朱兆云人生的重大项目,也开始逐步推进……


资源调研 为云药建档立卷


在传统医学宝库中,云药无疑是一朵璀璨的奇葩。但云南的天然药物是否都有详尽的记载,它们的分布状况、性状是否为人们所熟知,这些药用植物物种是否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在当时,这些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云南天然药物多数种类属于野生,量小而分散,因生态环境脆弱,导致出现了自然更新速度慢、基础研究滞后、种源混杂、规模化种植品种少、野生资源破坏严重等问题。摸清家底、确证种源迫在眉睫。


从2000年起,作为总设计师和负责人,朱兆云带领科研团队开始了“低纬高原地区天然药物资源野外调查与研究开发”这一项目。


在这次调研中,她兼顾民族用药经验,反复斟酌,制定出“民族民间应用+生物学特性+生态适应性”的融合研究方案。


“由于云南气候复杂,因此更需要一条符合云南气候特点的调查路线,朱兆云正是这条路线的设计者。”项目组野外组组长符德欢说。


项目组成员搭公交、坐班车,提着编织袋、标本夹、照相机等工具,开始了艰苦的调研旅程。他们冒严寒、顶酷暑,跋山涉水,足迹踏遍三迤大地的崇山峻岭、高原草甸、河流峡谷,碰上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是家常便饭,高寒缺氧、蚊叮虫咬更是早已习以为常。


在野外调查工作中,收集、制作标本是先决条件,为了准确鉴定出每一种药物,确定其分布地,必须要在它开花挂果的时候去寻找,时机稍纵即逝。符德欢回忆,朱兆云60岁那一年,有一次到保山去做野外调查,由于坐车的时间太长,她的双腿肿胀疼痛,为了不影响工作进度,她坚持只做简单处理就再次踏上采药的山路。


有了野外调查的强力支撑,云南天然药物家底逐渐清晰可识:以朱兆云为组长的科研团队采集标本1万多种10万余份,拍摄原生态彩色照片约16万张;准确鉴定出412科1720属4392种天然药物,发现新分布药用植物93种,新药用植物资源451种。对70种重要药物资源深入调查和生产区划,对40个云药主要产地种植的药材进行含量检测,助力药农增收脱贫,促进生态保护。澄清传统药物基原1040种,翻译民族语言文字药名5567个,系统整理附方5816首,注释附方中使用药物1679种。构建多学科药物实验筛选和评价体系,对《滇南本草》进行现代研究,其中有99种属首次。填补了低纬高原地区天然药物、重要天然药物及民族药相关研究空白。


基于野外调查所获的第一手资料,她主编了《云南天然药物图鉴》《云南民族药志》等6部22卷1191万字的专著,提供了科学、详实可靠的研究资料,得到广泛应用。


尤为让人感动的是,整套著作的编制是公益性的,朱兆云和她的团队没有任何收益。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肖培根评价:“这套书可算是云南医界的浩瀚巨著,是功在国家、利在人民、惠及子孙的善举。”


这一项目获得了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填补了我国中医药行业10年、中药行业近20年无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空白。


自主研创 民族药大放异彩


在资源调研过程中,彝族群众对跌打损伤、乳腺小叶增生等疾病的独特治疗经验吸引了朱兆云的注意。


她一头扎进研究中,对比成百上千个处方,反复推敲琢磨;伏案翻阅资料,对照标本,进行药材基原鉴定;和助手骑着自行车在昆明大大小小的医院和中药铺转悠,调查医生和病人的需求;组织团队有序开展系统规范的药学、药理、毒理及临床研究……


最终,她作为第一发明人创制的5个国家新药成功上市。这就是“金品”系列药物,该系列包括痛舒胶囊、肿痛气雾剂、肿痛搽剂、肿痛凝胶、伤益气雾剂5个新药,其中2个新药进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痛舒胶囊成为国家重点新产品。


在以上研究中,她应用自己所学专长及多年积累的经验,勇于创新,不断钻研解决技术难题。提出思路并设计技术路线;制订研究方案,组织实施野外调查、分类鉴定、筛选评价和核实整理;承担自主研发新药的总体方案设计、处方筛选核定、基原鉴定,以及立题依据等原创核心部分的工作,组建团队相继进行药学、药理毒理等临床前评价和临床验证。


王京昆说,朱兆云做科研很认真,就连资料装订不够整齐,都要受到批评。


“我喜欢科研工作,我希望能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成为对病人最直接的帮助。他们的病痛缓解了,就是我们医药工作者的最大欣慰。”朱兆云说。


“让民族药走向世界,是我毕生的梦想”


在朱兆云主编的《民族药创新发展路径》一书中,她写道:民族药,犹如含苞待放的小花,长在山间,似在深闺人未识。然而,正是这看似不起眼的小花,却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回应着人类对生命和健康的呼唤,从悠远的历史走到今天,为我们保存下这一份独特而珍贵的资源。传统药物的宝库,也因民族药的存在,显得更加熠熠生辉。


朱兆云介绍,痛舒胶囊已经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复,获准在美国开展II期临床研究。


朱兆云说:“FDA的审核十分严格,而我们的实验数据很快通过了审核。”


“让更多民族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是一个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完成从制造到质造再到智造的转型升级。”朱兆云说。


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对朱兆云来说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她说:“尽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相信在一代代科研人员的努力下,民族药终将走向世界。”


(注:所有图片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