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提供专业而高效的药品临床研究与开发服务

如何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是关键!

发布日期:2021-11-30 13:15

分享到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


打造一体化、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多维化、浸润式教育体系,塑造联动化、协同式育人格局。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开展中医药文化全民教育是中医药振兴发展的重要内容。2021年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强调要推动实现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提出“进一步丰富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和“丰富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形式”,为新时代中医药文化传承和传播指明了学校教育的路径。


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的独特优势,推动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培养新一代相信、热爱、使用中医药的青少年,有利于帮助青少年提升人文素养、改善身心健康,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目前,在国家的政策支持下,全国范围内又掀起了“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热潮,特别是北京、江西、浙江、河北、山东、广州、重庆、福建、上海等地,相继推出政策或相关举措,推动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工作进入快车道。借此时机,在深入研究各地做法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构建贯穿国民教育的中医药文化育人路径、体系和运行模式,形成可示范推广的青少年中医药文化教育新模式,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人才培养:一体化、阶梯式培养模式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开展青少年中医药文化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性问题。其中,“培养什么人”事关培养目标和导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要“形成全社会‘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浓厚氛围和共同发展中医药的良好格局。”因此,基于对“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逻辑分析,青少年中医药文化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分为三个层次:中医药文化爱好者、中医药文化拥护者、中医药文化实践者。这三者之间相互连通又逐层递进。具体来说,中医药文化爱好者为普遍广泛的中医药支持人群,具有一定的中医药文化常识,了解并愿意使用中医药,是需要急迫争取的人群;中医药文化信仰者为中医药铁杆粉丝,坚定支持并经常性使用中医药,主动传播推广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文化实践者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未来接班人,将传承中医药作为奋斗目标,是中医药文化传播的中坚力量。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推动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体系的路径,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建构:一是分学龄阶段广泛开展普适性的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和群众性文化活动。将中医药文化有机融入校园文化和课程,推出系列科普读物,建设一批文化场馆,在“面广”“人多”上下功夫,畅通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校园渠道,推动校园传播向家庭传播和社会传播拓展,不断扩大中医药文化普及教育的群众基础。浙江省在全省6700多所中小学统一开展《中医药与健康》课程,召开《中医药与健康》教材师资培训班,在小学科学教学网上加设“中医药与健康”专栏,供教师教学使用和参考。北京市在100所中小学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二是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中医药文化学生社团。挖掘并培养一批对中医药文化兴趣浓厚的学生,构建“大中小学”学生社团联盟,“大手”牵“小手”,共同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承和传播活动,着力培养一定数量的中医药铁杆粉丝和传播推广生力军。苏州市望亭中心小学创立“我是小中医”学生社团,南昌市碟子湖学校分别设立了中学和小学中医药学生社团,依托社团持续开展系列文化体验活动。三是开展“阶梯式”中医药文化实验教育。可以依托中医药院校,通过大中小学校联合,开设各学龄阶段的实验班教育,小学阶段侧重兴趣培养和常识教育,初中阶段注重理论知识教育,高中阶段开展科学阐释和职业引导,大学阶段重在思维培养和专业教育,通过阶梯式人才培养和有效引导,为中医药事业和专业教育储备人才。


实践路径:多维化、浸润式教育体系


答好“怎样培养人”,构建中医药文化融入、贯穿国民教育体系的育人平台和模式,是中医药文化教育的核心问题。推动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体系,要在“贯穿”的途径和方式上下功夫。在总结各地经验做法的基础上,笔者认为青少年中医药文化教育应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独特价值,深度挖掘“中医药+”的多维路径,创新搭建“六学三共”教育教学体系,即通过专家送学、教师领学、课程深学、文化润学、社团活学、活动促学的教学模式,推动中医药文化进课堂、进教材、进社团,实行文化共享、课程共学、社团共建,实现校园内外、课堂内外、线上线下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使中医药文化持久浸润青少年的心灵,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具体来说,在“文化共享”方面,应最大程度发挥中医药文化的育人价值和应用价值,发挥中医药院校的资源优势和引领作用,不断夯实中小学校的中医药文化基础。可以从中小学的中医药文化场馆建设、氛围营造、研学教育等方面,将中医药文化巧妙植入中小学的校园环境,融入中小学的教育教学体系,通过环境“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让青少年对中医药文化“目染耳濡”,不断提升青少年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江西省南昌市胡家小学在地方政府和中医药院校的支持下,建设了中医药文化馆、长廊、图书室及百草园,并定期组织师生到江西中医药大学开展中医药文化研学实践活动,营造了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培育了特色鲜明的中医药校园文化。在“课程共学”方面,发挥中医药院校的人才优势,通过开设中小学教师中医药文化教育培训班、校长沙龙、线上教学、专题授课、集体备课等多种形式,让中医药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带动广大中小学教师一起开展中医药文化教学,培养一批懂中医、爱中医的中小学教师,激发中小学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的内生动力,培育既有中医药特色、又契合中小学需要的中医药文化课程。


浙江省兰溪市卫生健康局和教育局联合主办中医药文化教育师资培训班,组织专家对中小学教师和基层医院医护人员进行课程教学和知识培训,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夯实基础。在“社团共建”方面,组建以兴趣爱好为导向的各层级学生社团,形成“社团联盟”,打造成为中医药文化推广的中坚团队。为“社团联盟”统一配备具有专业素养的指导老师,共同制定教育教学、活动组织等计划,联合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医药文化传播活动。江西中医药大学与多所地方中小学校联合组建了“中医药爱好者协会”学生社团,积极组织或参与各类社会文化活动。


运行模式:联动化、协同式育人格局


推动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体系,是一项复杂持久的工程,需在顶层设计和落实机制上下功夫,推动建立一套符合地方实际、高效有序、可持续的运行机制。一般来说,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的格局是地方教育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主导,中小学校参与。其中,中医药院校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多项职能,具有人才、资源、文化和教育等多重优势,且有较强的内需动力和外延张力。地方政府、教育和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发挥把关定向、激励督促的功能,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因此,构建地方政府指导支持、中医药院校主导、科研院所和医疗机构协同、中小学校参与的中医药文化育人新格局,将推动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体系走深走实。


构建这一格局应把握好三个原则。一是以“一体联动”为原则,把握好实施主体和对象之间的关系。中医药院校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示范引领作用,当好“龙头”和“桥梁”,构建校地合作、校校合作的“一体化”育人联盟,共绘中医药文化育人的同心圆。江西中医药大学联合各地市地方政府和中小学校,建立了“中医药校园联盟”,吸引了江西省6所高校、22所中小学10万余名师生广泛参与,打造了具有江西特色的中医药文化育人样板工程。二是以“多方协同”为原则,建立高效运行机制和高质量师资队伍。设立自上至下的职能部门和工作岗位,以中医药院校为主体建立协调运行机制,鼓励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吸引优秀人才从事中医药文化科普。整合地方中医药资源,组建由教学人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组成的育人队伍。中医药院校应加大中医传播学人才培养,开设中医药文化传播学课程,积极培育既懂中医又会传播的人才。天津中医药大学成立文化与健康传播学院,开设中医药传播学专业,为社会培养健康传播复合型人才。三是以“共建共享”为原则,调动地方政府和中小学校的积极性。可以采取校地共建的方式,争取地方政府的配套支持,实现中医药文化在政府属地学校的持续供给。实行“造血”模式,指导支持中小学校建设文化场馆及设施,丰富中医药教学内容和研学实践活动,提升中小学的中医药文化供给能力,让中小学校师生有获得感。河北省石家庄市发布《石家庄市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试点实施方案》,在15所学校开始试点工作,集中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推动中医药文化教育。


推动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体系,不仅要“趁热打铁”,还要谋定而动、持之以恒,在融合度和有效性上下功夫,落实到教育教学和校园文化中去,构建起适应性强的教育体系和运行模式,推动中医药文化教育可持续地、科学地开展下去,在中小学校园里种下文化复兴、中医药振兴的种子。


(注:所有图片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