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提供专业而高效的药品临床研究与开发服务

如何用好中医经方?清肺排毒汤参与抗疫为我们带来这些启示……

发布日期:2020-05-24 11:00

分享到

来源:河南省中医院

• 经方历经千年而不衰,并不仅仅在于药物的组合,而在于它是由完整理论指导的临床医学。经方学习与应用得好与不好,不在于能背诵多少条文,而在于是否领会经方的实质,是否能领会“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精髓。

• 清肺排毒汤是对经方的创新。创新不但是对方药的改进、组合,还包括药物的剂型、用法等。其目的是提高疗效,便于推广,既可使中国百姓受益,也可使世界各国民众受益。

• 中西医结合要从大处着眼,从大病入手,要在大病防治上求合作,不在枝节上讲是非。中西医相辅相成、优势互补,这就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是中西医合作的大方向。

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的战役中,中医药发挥的作用举国称赞。“三方三药”在治疗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中国方案的重要特色和优势。其中清肺排毒汤的功效尤为突出,被列为国家诊疗方案中推荐的通用方剂。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明显缓解,人们都在谈论:有中医药参与是国人的幸事。为此,有必要对清肺排毒汤的参与进行思考与分析,以冀从中取得经验,启迪后人,也启迪那些用异样目光看待中医的人们。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近几年,关于中医的是与非仍然有所争论。“中医不科学”之说时有泛起,“中医是慢郎中,对付不了急症”的说法,也不乏其人,中医队伍里,能治疗危急重症的人也委实不多。所以人们担心,真正遇到危急重症,中医是否能派上用场?这个问题,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得到了及时而积极的回答。

在3月24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医师王融冰介绍,清肺排毒汤已经在全国28个省(区、市)得到使用,并扩展到疑似病例的使用,收到良好反馈。截至3月23日,湖北以外的10个省66个定点医院纳入观察的1265例确诊患者,没有1例轻型转为重型,也没有1例普通型转为危重型。临床观察57例重型患者服用清肺排毒汤,没有1例转为危重型,已有42例治愈出院,出院病人未见肝肾损伤。大量的临床事实表明,中医是可以治疗急危重症的,中医不是慢郎中,中医在抗击新冠肺炎战役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特别是有关生命科学的研究,不能用个人的认知去衡量。中医这门医学,在数千年与疾病作斗争的考验中,经历了无数次生与死的洗礼。中华民族屡经瘟疫侵害,最终都是靠先贤的智慧和中医中药战胜了病魔,形成了比较成熟的防治瘟疫的科学方法。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这是对中医药学最为中肯的科学评价。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中,部分患者从对中医半信半疑,到要求喝中药包。许多患者说,吃了中药,大便通了,精气神好了,气色好了。这种转变不能简单地用“良药苦口利于病”来释义,而是对中医科学性的肯定,也是对中医是“慢郎中”的否定。

  

经方的生命力是无限的


经方历经两千年而不衰,并不仅仅在于药物的组合,而在于它是由完整理论指导的临床医学。经方学习与应用得好与不好,不在于能背诵多少条文,而在于是否领会经方的实质,是否能领会“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精髓。就理论与临床而言,经方的生命力主要在于临床效应,脱离临床实践,就是脱离了经方的实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的参与,充分说明经方的生命力是不受时空限制的。不分天南海北,不分男女老少,不分病程长短,都可以用中医防治。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说:“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中,中医药全过程发挥了作用:对于普通型患者改善症状,缩短疗程,促进痊愈;对于重症、危重症患者,可减轻肺部渗出,控制炎症过度反应,防止病情恶化;对于恢复期患者,可促进康复进程。”

  中医治病的着眼点,不在于细菌与病毒本身,而在于调整人的整体或局部机能,使之达到平衡、中和状态,这种状态使得细菌、病毒不能产生效应,并能减轻毒害。清肺排毒汤就是在调整人体机能的基础上,发挥中药排毒效应,集中优势兵力,“开门驱盗”,从而达到了“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的最佳状态,这就是医学所要求的最终目的。

  

坚持辨病与辨证的有机结合


中医强调辨证论治,但也重视辨病论治。清肺排毒汤就是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的组合方。中医认为,这次所发生的新冠肺炎,与时令、地域、体质有着密切关系。2019年的冬天是暖冬(武汉),当寒不寒,“冬不藏精”,为疫病的发生提供了温床。这种疫病由于雨水多,寒湿重,故而归属于中医“寒湿疫”。清肺排毒汤来源于经方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小柴胡汤、五苓散。全方计21味药,方内还含有厚朴麻黄汤、小青龙加石膏汤、越婢加半夏汤、苓桂术甘汤等方药。纵观全方,既有中医理论依据,又有治法创新思维;辛温又辛凉,甘淡又芳香,多法齐下,共同针对寒、热、湿、毒等诸实邪,又及体质之虚证。它的主攻方向是内外兼治、重点在肺,它的药力是开闭宣肺、疏通三焦,它的功效是除湿解毒、散寒解毒,它的作用是健脾和胃、祛邪扶正。它既照顾到新冠肺炎病机的普遍性,即肺气郁闭、痰湿内壅,又注意到它的个体性,即脾不健运、正气不支。所以它可以使大多数新冠肺炎病人受益,而不是仅仅限于单一病体。

清肺排毒汤主要用于轻型、普通型、重型病人,而危重型病人可以结合病情与体质合理使用。清肺排毒汤也成为方舱医院的“压舱石”,将大批轻症患者带往“平安地带”。这是百年来,首次应用经方抢救急性传染病的典范,是对经方应用的新突破,也是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大范例,可谓大经方、大手笔,大用途、大作为。

  

与时俱进展现经方魅力


近年来,对于经方的学习与应用逐渐盛行起来,这是一个好兆头。对照当前防治新冠肺炎的阶段性收获,会使我们更加重视对传承的认知。清肺排毒汤虽然有重复经方的印记,但它是新的大经方,是高于原方的新组合。历史性的重复,往往是螺旋式的“与时俱进”。它给中医人更多的启迪,这种启迪是一笔赋有实用价值且值得永远记忆的财富。有的人说,学习经方是“守旧”,是“新瓶装旧酒”;还有人从经济观点上讲,“经方太便宜,不符合社会要求”等等。这些观点都是对经方的误解。经方经历过创立(秦汉时期)、继承(宋元时期)、发挥(明清时期)三个阶段。今天到了创新时期,清肺排毒汤就是对经方的创新。创新不但是对方药的改进、组合,还包括药物的剂型、用法等。其目的是提高疗效,便于推广,既可使中国百姓受益,也可使世界各国民众受益。

  《素问·至真要大论》在论及方剂时云:“方有大小,愿闻其约奈何?岐伯曰:大则数少,小则数多。多则九之,少则二之。”是说古人拟方,大方九味,小方二味。民间俚语有“药过十二三,大夫必不沾。”以《伤寒论》而言,全书113方,其汤剂中的大方首推麻黄升麻汤,其药物组成有14味,可谓经方中之大方了,而多数经方都在七八味上下。清肺排毒汤竟有21味药,是否有点“出格”?从药物数量上,是有点多。但从治疗学上讲,对于危重病症,必须用复方、大剂,一鼓作气控制病势的发展,用军事术语就是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实践证明,这种思路和方法是对头的,收到了如期效果。

  国医大师薛伯寿指出:“大疫之时,患病众多,筛选中医药有效经方、复方非常重要,及时选用针对疫病的有效、特效通用方,就能使更多患者第一时间用上中药,早预防、早治疗,从而大大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减少后遗症。”特别是多地抗击新冠肺炎的方药中,几乎都以经方为主,或以经方配伍为主,这对于学习和应用经方,不但有了可资借鉴的标杆,也使中医人对危重症的治疗更有底气。

  

中西医结合是理想方案


中医与西医是属于两种不同文化体系的医学,对健康与疾病有不同的认识角度,但是它们都会基于临床疗效这一永恒的事实。

  新冠肺炎难以治疗,为什么?一是没有特效药,二是人的自我防御能力降低了。用中医术语说,就是邪毒肆虐(邪气盛),正气虚弱(正气虚)。而中药的作用,既可以毒攻毒,又可扶助正气。若将西医的优势与中医的优势结合起来,将是比较理想的方案。

  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战役中,战场上中医、西医均为主角,不分你我,不分主次,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合作成绩。在2月14日湖北省召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璐琦介绍,在武汉的诊疗中,“重症患者80%愿意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轻症患者90%愿意用中药进行干预,隔离患者希望中医药早期介入治疗。”这次中医抗击新冠肺炎,特别是清肺排毒汤的运用,就是中医药与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最好展示。在这里,中西医没有隔阂,只有协和。在武汉抗疫主战场,同济医院与协和医院是西医院的标杆,却走出了中西医协同互补的救治之路,并取得了耀眼成绩。广东省中医院援鄂医疗队队长黄东辉深有体会地说,“中西医治重症可发挥“1+1>2”的效果。”国际社会也高度评价,“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是抗击疫情的重要方案,正为全球抗疫做出贡献。”

  由此说明,中西医结合要从大处着眼,从大病入手,要在大病防治上求合作,不在枝节上讲是非。中西医相辅相成、优势互补,这就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是中西医合作的大方向。

  

中医教育要从临床入手


有人说,这次新冠肺炎的救治是对中医的大考。现在看来,这次大考不但考及格了,而且还取得了优异成绩。但对许多年轻中医人来说,这次大考既是很难得的一次锻炼机遇,又是一个新的学习课题。我们中医院校的学生,对临床工作动手晚、动手少。到病房处理病情,普遍没有西医院校学生入手快。他们极少见过这样危重的疫情,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上也很少接触这样的内容。从这次抗击疫情的需要来看,全科医生、护士等都有很大缺口。中医全科医生更少,特别是从事中医急症的医生更显不足。所以,通过这次疫情的检验,中医教育也必须进行改革。要改变中医“慢郎中”的状态,就必须下大力气培养中医急症人才。

  建议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开设中医传染病学。对现有教材进行修正,要大讲、深讲《伤寒杂病论》、温病学,特别是吴又可的《温疫论》、叶天士的《温热论》、吴鞠通的《温病条辨》、薛生白的《湿热条辨》、王孟英的《温热经纬》、杨栗山的《伤寒瘟疫条辨》,以及雷丰的《时病论》、余霖的《疫疹一得》等,最好是选几本有代表性的名著讲。关键是讲理念,讲方法,包括中药、针灸、推拿、贴敷等。还要及时地讲解当代传染病的诊治方法,如SARS、甲型H1N1流感,以及新冠肺炎等。只要有机会就要到临床第一线亲自观察,亲自动手。这样就能在关键时刻派上用场,充分发挥中医药的潜在能量,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强壮保驾护航!

中医事业的传承发展,以人才为本,以教育为根。通过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的历练,广大中医人员不但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增强了自信心。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后人胜前人。若再遇疫情来袭,中医一定会绽放出更加灿烂夺目的光彩。


(注:所有图片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推荐